您的位置: 首页 行业动态

从“耗散结构理论”看数字化转型

2023-06-09 00:00:00

如何避免耗散,降低耗散,是科学的转型方法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俄裔科学家伊里亚·普里戈金提出的一个非常著名的系统科学理论,该理论说的是一个开放系统从一个低能量的状态到高能量的状态过渡时,需要进行能量的交换,并在能量的持续交换过程中产生自组织效应,达到一种更高级的系统动态平衡

我们从耗散结构理论的描述中,看到有诸如:开放系统自组织能量动态高级这样的字样。

现在接触到数字化转型的具体实践,才恍然大悟,这说的不就是像数字化这样的系统性的组织变革过程么。

数字化的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外界不断地交换数据、信息、价值,企业内的人员和业务会因为既定的价值目标而产生自组织,而能量则是各种技术和管理资源。

同时,“数字化”本身也是业务一个动态的、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

构造这种类比,十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本质。

当把组织看做是一个热力学系统时,我们发现,其实每一次变革都意味着先引入混乱,再建立新的秩序。

尽管在过渡态时,短期内所谓的变革会对原有的系统产生一些不可预知的冲击,但是在混乱之后,系统会建立起在多维度特性上更优的模式。

新的秩序会“涌现”出更高级的业务模态,对低能量的系统实现降维打击!

当然,达到这种效果,还缺少一个必要的条件,即“耗散理论”中提到的“非线性”。如何理解组织的非线性呢?

对于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来说,“非线性”来自于多样性要素融合。企业中不同的业务线条、不同领域知识、不同的技术组件,以数据作为载体进行深度融合,进行数字化场景创新与业务能力升级。

企业的业务要素越丰富,非线性的潜力就越大。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型企业、平台企业、综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效果往往具有更大的创新空间。

很多组织,畏惧变革,根本在于畏惧上述系统这种阶段性的混乱状态,但是不经历“混乱”阵痛,就永远没有办法实现真正的竞争力跃迁。

引入混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做数字化变革时,仍然需要关注如何让混乱的暂态过渡的更加迅速,如何让混乱带来的潜在损失和负面影响变得更小。

对于整个组织来说,如果不持续地予以能量的输入,会自然的进入到熵增的过程,前期的变革治理成效也将会“付之东流”。

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内耗阻力,这种阻力会形成能量的耗散。

如何避免耗散,降低耗散,是科学的转型方法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在具体转型业务指导上,“耗散理论”能够给予的具体指引启发如下:

1.增加企业的开放性,创造敏捷、创新型组织文化;

2.增加组织的业务要素多样性,引入更多的主题域、场景域、信息域;

3.通过技术工具和管理制度建设,持续引入新的业务流标准,推动数字化方法落地实践;

4.有效地管理不确定风险,促进组织内外的沟通协同,建立快速的矛盾消解机制。

本文来自“大话数字化转型”,作者:数字化刘老师


相关内容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400-660-1258